
有家长问:
我家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都跟我说要买玩具,昨天刚买完,今天又要买,很多玩具还很类似,我只要不答应,他就又哭又闹,想问一下,我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呢?
PART1 孩子想买玩具的原因
1 买玩具是孩子的正常需求
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,通过和不同事物的互动来获得学习体验,尝试新玩具是4—7岁孩子探索新事物的一种典型方式。
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,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倾向的玩具。
2 需求未被满足
孩子有爱和归属的需求,正是因为多次要求都没有被满足,孩子才会越来越渴望得到,但是一直得不到,最后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,比如“哭闹”等方式来争取。
3 渴望同伴的认同
随着孩子逐渐长大,同伴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。对于孩子而言,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,孩子无法选择,但是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,所以他们表现出越来越爱与同龄人交往,并且,这个时期的孩子存在从众心理,渴望通过和同伴拥有同样的物品,来得到他们的认同,和集体保持一致。

PART2 家长拒绝的原因及负面影响
想法1
觉得浪费钱,认为玩具都差不多
这部分家长忽视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,在孩子眼里,每个玩具都是不一样的。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是错的,否定自己,有不配得感。
想法2
世上没有不劳而获
这部分家长认为:不能让孩子“轻而易举”的得到,应该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想要的,比如给孩子提条件,你要怎么怎么样,我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。
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会让孩子觉得,所有的爱都是带有附加条件的,让TA们从心理上对父母的爱产生混乱和疑惑。
想法3
哭穷
家长明明经济条件可以承担,却常常对孩子哭穷,最后让孩子出于愧疚心理不买。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童年的不被满足,哭穷的环境,会让人自卑。

PART3 三点建议
以上分析了孩子玩具买不停的心理需求,以及家长错误想法或者做法的负面影响,接下来提出以下三点建议:
01
尽可能痛快地满足孩子买玩具的需求
- 对于孩子早期的买玩具,非但不能抑制,反而要鼓励和即时满足。
- 在买玩具上,提倡富养孩子,给孩子买玩具选择多一些样式。
02
如果实在不能满足,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,寻找替代方案
第一步,真诚地告诉孩子不能买的原因;
第二步,了解孩子对玩具的具体需求,比如孩子想买的玩具是哪一点元素吸引了TA;
第三步,再和孩子一起寻找替代方案。比如用已有玩具跟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交换着玩,或者给孩子买有相同元素的、价格可以承受的玩具。
03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“玩具”,请多陪孩子玩
- 抽时间多陪孩子玩亲子游戏。孩子有家长的陪伴,对玩具的依赖就不会过高。
- 和孩子一起制作有趣的玩具。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爸爸,用废弃的纸箱给自己的女儿做了各种各样的玩具,不仅省钱,增加了亲子互动,而且孩子也得到了各种专门定制、独一无二的玩具,可谓一举三得。
- 重获新鲜感。定期把家里的玩具清理一遍,把当时不玩的玩具先放起来,过段时间再拿出来,孩子会重新获得新鲜感。

PART4 青春期孩子的买买买
中学生家长问:
我家是中学生,TA看到同学买了一双很贵的鞋,跟我说自己也很想要,我觉得太贵不想买,怎么说对孩子比较好呢?
解决方案:对于超出家长承受能力的买买买,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,寻找替代方案
因为孩子已经上中学了,可以告诉TA,家里每个月的开销,而买这样一双鞋,大概占全家每月开销的多少比例,真诚地告诉TA,家里的情况和你的想法,然后请TA来思考还是否要买这双鞋。
然后可以问问孩子看中了这双鞋的什么元素,根据这个元素再和孩子一起挑选一双价格更合适、也具备这个元素的鞋。
特别提醒
有些家长会持有这样一种观点:别人家孩子有的,我家孩子也一定要有,不能让孩子在物质上受委屈,或被别人看不起。
对孩子有求必应,不考虑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,这种做法其实对孩子很不利。家长不切实际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有样学样,学会盲目攀比和虚荣,无法形成正确的消费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