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玩具”的起源
“玩具”这个词语起源于宋朝。也就是从宋朝开始,玩具才开始真正的普及。
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、署名“西湖老人”的《西湖繁胜录》,都记载着宋朝种类繁多的玩具和玩具批发市场。

现在社会的新生儿“抓阄”宴其实就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。《梦粱录》里面就有着记载,杭州的人家就会给孩子“抓阄”来预判今后孩子会从事什么行业。
摆上“父祖诘敕、金银七宝玩具、文房书籍、道释经卷、秤尺刀剪、彩缎花朵、官格钱陌、女工针线”等等。这里就有明确的“玩具”一词。

而北宋还有不少玩具批发市场,当时的小摊有的都不是固定的,实行“走街”,就是拿着各种贩卖的东西在街上行走叫卖。

扑卖冠梳、领抹、头面、衣着、动使、铜铁器皿、衣箱、磁器之类”,叫卖各种玩具,场面十分热闹,也难怪电视剧足不出户的大小姐出街之后会这么兴奋了。

种类繁多
要说古代的玩具,别不信,那可谓是琳琅满目,真真正正的能挑花眼。虽然没手机,但咱有玩具可以消遣呢。

商夏时期,就有不少早期的儿童玩具了,什么“陶虎”“陶羊”“陶龟”各种各样的陶瓷小玩意儿受尽了小孩的欢迎。
甚至还做出来了“陶响球”,那是一种中空的玩具,在当中放入小石子,摇起来叮叮当当响,幼儿十分钟爱,甚至要抱着睡觉。

北宋冬至前夕,还会有仪仗队的表演,有点像现在的马戏团一样。
老百姓等等都集聚在一起,场面热闹非凡。其中“土木粉捏小象儿”就是一种玩具,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的《观灯图》就有体现。

南宋,李嵩绘制的《市担婴戏图》中除了日用的商品之外,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玩具。
玩具小鸟、鸟笼、拨浪鼓小竹婆、香包、不倒翁、泥人、小炉灶、小壶、小罐、小碗六角风车、雉鸡翎、小鼓、纸旗、小花篮、小篱、竹笛、竹箫、铃铛、八卦盘、六环刀、竹蛇、面具、小灯笼、鸟形风筝、瓦片风筝。

可见当时的玩具可是种类繁多啊,当时的孩童一定相当的充实,快乐。
宋朝的每年的七夕乞巧节,也可以称之为玩具节,这一天小摊上会上新非常多新奇的小玩意儿,孩童们对于这天就像是现在盼着过年一样。

其实古代也有属于当时年代的“芭比娃娃”,叫做“磨喝乐”,也被称为摩猴罗、摩候罗、摩喉罗等,它是用蜡制成的,因为说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,所以价格并不便宜。

那么,一但哪一家的小童得到了它,那他可就成为“宠儿”。甚至这小玩意儿还有很好的寓意,经常被人们用来祈福求子。
磨喝乐的受众群,上至皇亲国戚,下至黎民百姓,非常广泛。当时的孩童还非常喜欢模仿磨喝乐的模样和神态。

就连家长夸奖孩子可可爱爱的时候,也会说:“生得磨喝乐模样”,可见当时磨喝乐可是受尽了所有人的喜爱啊。

而同样的宋朝还有不少又能让孩子玩,又能动起来的小玩具。苏汉臣的《秋庭戏婴图》里就藏着一个。
那是“推枣磨”的姐弟俩,推枣磨玩具非常好制作,首先拿出一颗鲜枣,削去半边,接着插上三根小木棍立在桌子上,枣核面朝上。

拿出一根 细竹蔑,两边都插上一枚小枣,将竹箴放在枣核上,一碰就会旋转起来。 ,像个小陀螺一样。

每年的端午节,最受孩子喜欢的玩具就开始“流行”起来,那就是“布老虎”。和现在的人一样,都很喜欢用老虎来辟邪。

有单头虎、双头虎、四头虎,甚至做成虎枕头放在孩子的枕边,寓意免于灾难。不仅仅是虎玩具,当时还非常喜欢在脸上画“王”来装作老虎。
现在社会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玩滑滑梯,一万就停不下来。其实滑滑梯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。

元朝的《婴戏图》里面绘制过孩子玩滑梯的场景,可见滑梯至少从宋元时期开始,已经是童年必备的游乐设施了。
画中还有两名孩子在骑竹马,李白的诗中有记载:“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。”

唐朝的竹马可能相对而言更简陋一些,一般就是一根竹竿,到宋朝的时候,竹马上会加上木制或者纸糊的“马头”,后面再装上两个轮子,玩起来跟真的似的。

结语
古代玩具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,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乐趣。古代玩具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愉悦和放松的方式,让他们远离学业的压力,享受纯真的时光。
通过玩具的互动,孩子们能够培养观察力、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。

一些古代玩具需要孩子们花费较长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,如陀螺和风筝。这培养了他们坚持和耐心的品质。
古代玩具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,既是儿童乐趣的来源,也承载着智慧和传统的延续。它们通过娱乐、发展智力、促进社交互动和塑造价值观等方面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。